桃花源记课后题答案
一、答题方式要灵活,可以先熟读成诵,再复述,也可以经过熟读粗知课文大意后,再复述故事,最后练习背诵。复述时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,能根据上下文意补充若干细节,进行创造性的复述。
二、示例:没有压迫,没有剥削,自食其力,和平宁静的社会理想。
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。因为当时的社会尔虞我诈,巧取豪夺,到处一片混乱,要想摆脱这种现实是不可能的,所以只能是一种空想。
三、1.村人渔人(可用“他”替代)渔人村人渔人(可用“他”替代)
2.由此可见作者的剪裁功夫。村人问“今是何世”,渔人当答以“今是晋”;村人会接着问“秦之后即晋乎”,渔人再答日:“否,秦之后尚有汉魏,魏之后方为晋。”作者不正面详细叙述这一对话过程,却用总叙的方式把它浓缩在“乃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”这句话里。这种省略方式最能反映出陶渊明的语言风格。
3.运用指代词语,避免重复前文内容。“如此”,是指代语,指上文所说。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“绝境”,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,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、村中的生活情状,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。
四、1.交通,这里指道路纵横交错,四通八达。在现代汉语中,“交通”是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,现仅指运输事业。
2.妻子,这里指妻子和儿女。在现代汉语中,“妻子”是男女两人结婚后,女子是男子的妻子。在现代汉语中,“子”是词尾,无义。
3.无论,不要说,(更)不必说。在现代汉语中,“无论”是表示条件的连词。
4.不足,不值得。这个意思仍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,如“不足挂齿”(不值得一提)、“不足为奇”(不值得奇怪)等。现代汉语中,“不足”多用作“不充足”“不满”义。
短文两篇课后题答案
一、这道题要在课堂上完成,熟读成诵约需35分钟.默写约需10分钟,默写时应注意字形。要养成当堂记诵的习惯。
二、1.《陋室铭》的全篇旨意是从孔子“君子居之,何陋之有”这句话生发而来,作者以此结束全文,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“惟吾德馨”,又显得立意高远,无懈可击。但引文中略去前半句,而只用后半句,是因为“君子居之”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全篇之中,略去后才有余味。
2.示例:作者心目中的君子,既不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,也不像世人那样趋炎附势,阿谀奉承,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。他要像莲那样身处污浊的环境而不同流合污、不随波逐流、不哗众取宠,也不炫耀自己。他洁身自好,质朴、庄重、清逸、卓然挺立、纯正无邪、端庄严肃、品格高尚,因而声名远扬,被人敬重。
3.①作者喜欢的是保持高洁傲岸的节操,独居陋室,弹奏净化心灵的古曲,而厌弃官僚们“乱耳”的寻欢作乐的生活。②者这种写法颇似“一字褒贬”,文中只说牡丹是“花之富贵者也”,此外别无贬词,但从“宜乎”一语却可以看出他对世风的鄙视。
三、1.的。2.用于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,无实义。表示舒缓的语气。3.用于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,无实义。表示舒缓的语气。4.宾语前置的标志。表示强烈反问。5.它(指桃花林的奇景)。
核舟记课后题答案
一、从核舟上可看到的细节是:舟上雕刻有《赤壁赋》和《后赤壁赋》中的名句“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”和“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”。船头坐三人,三人的姿势、动作雕刻细致。舟尾横卧一楫,舟子一人倚木而坐,一人烧荼,可看出“泛舟”。苏轼的“峨冠而多髯”,史书上有记载,核舟上也表现出来
三、1.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。
2.船尾横放着一支桨。(或:一支桨横卧在船尾。)
3.总计这条船上刻有五个人,八扇小窗。
4.原来是挑选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。
四、示例:这艘富丽堂皇的游艇是由塑料制成的,长40厘米,宽10厘米,高15厘米。由船身和底座两部分构成。底座呈圆锥状,红色,上面布有精美的花纹。上部与船底相接。船底为黑色,船身为金黄色,船头是尖的。在船舱和船头之间的部分有一个可以装卸的小灯。这个灯是夜晚照明用的。因为这是一件工艺品,所以灯内没有真的灯泡。在船舱前有个底托,底托上的小孔里有一个跳舞的小人。这个小人别看样子小,可是制作精细。她上身穿一件银白色的短上衣,下身穿一条红色的舞裙,腰上还系着一条蓝色腰带,双手上举,呈跳舞姿势。她的上身与两腿是用两个铜环相连的。两腿直垂下来,悬空。船舱是船的主体部分,为立体梯形,顶篷呈半圆形,前后左右的墙壁都是空的,在棱架的部分都雕刻着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花纹。其中有的呈鱼形,有的像花朵……形态逼真,栩栩如生,就好像鱼几在水中嬉戏,花儿在花丛中开放,马儿在草原上奔腾。这个玲珑的小船舱还可以打开呢!
大道之行也课后题答案
一、1.从三个方面来说明“大同”社会的特征的:(1)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。(2)人人都能安居乐业。(3)货尽其用,人尽其力。
2.示例:“世外桃源”的境界是根据“大同”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,是艺术地再现“大同”社会的生活风貌。如“黄发垂髫,并怡然自乐”,从这句中可以看出“桃源”中的老人和孩子因得到社会的关爱,生活很幸福,这就是“大同”社会中的“老有所终”“幼有所长”“矜、寡、孤、独、废疾者皆有所养”。
二、1.与,通“举”,读ju,选拔,选举。
2.分,读fen,职分,指职业、职守。
3.恶,读wu,憎恶。
4.鲜,读xian,少。
杜甫诗三首课后题答案
一、1.同意。从诗题来看,主要人物应是差吏,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,对老妇人则用明写,用心品味一番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。原来的情形很可能是这样:差吏一进门就问:“汝家有男丁否?”老妇答以“三男邺城戍……”;再问“尚有他人否?”又答以“室中更无人……”;最后是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,老妇只好“请从吏夜归”。总之,差吏的“怒”“呼”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,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。
2.这两种解释都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心情,都有道理。阐释理由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。
3.首联写远望中所见泰山的高大形象;颔联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;颈联写细望之景,蕴涵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;尾联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。
二、范文示例:
清晨,石壕村一片死寂。村口,杜甫与外逃一夜刚回来的老翁道别。
晨风卷着衰草、枯叶,打在杜甫的脸上、身上,望着一路上哀鸿遍野、民不聊生的景象,他回想起昨夜的情景……
昨晚走到石壕村时天已经黑了,杜甫投宿到一户农家。半夜,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,原来是官吏来捉人了。老妇让老翁赶快躲起来,老翁只好越过墙逃走了。老妇打开门。官吏凶神恶煞般地冲进来喊:“快把你家的男人交出来!”老妇说:“我有三个儿子,都到邺城防守去了,一个儿子托人捎回书信,另外两个儿子最近阵亡。家里已经没有可以去作战的男人了,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,因为孩子小,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开,但她进进出出已没有完整的衣服可穿。唉……”没等老妇说完,官吏就大声喊道:“少啰嗦,你们家必须有个人去充军!”老妇哭泣着说:“我虽然年老体弱,就让我去吧,现在赶到河阳,还来得及给你们做早饭呢。”“那就快走!”官吏恶狠狠地把老妇带走了。夜更深了,大地死一般的沉寂,杜甫隐隐约约地听到阵阵啜泣声,是他家的儿媳。天明,杜甫只与老翁一个人道别。
眼前,荆棘满地,白骨遍野,一片凄凉的景象。“唉!”诗人长叹.“战乱何时了啊!”
三、《春望》中的对偶句: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
上联:八百里洞庭气势浩瀚下联:三千尺瀑布景象壮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