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初中 > 韩愈马说原文以及翻译是什么

韩愈马说原文以及翻译是什么

时间:2021-03-03 22:29:10

  《马说》是我们义务教育阶段必须要掌握的一篇文言文,本文中,小编整理了这篇文言文的相关知识点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原文

  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故虽有名马,祗辱于奴隶人之手,骈死于槽枥之间,不以千里称也。

  马之千里者,一食或尽粟一石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。是马也,虽有千里之能,食不饱,力不足,才美不外见,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,安求其能千里也?

  策之不以其道,食之不能尽其材,鸣之而不能通其意,执策而临之,曰:“天下无马!”呜呼!其真无马邪?其真不知马也!

翻译

  世上(先)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千里马经常有,但是伯乐不常有。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,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,(跟普通的马)一同死在槽枥之间,不以千里马著称。

  (日行)千里的马,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。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(日行)千里而(像普通的马一样)来喂养它。这样的马,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,却吃不饱,力气不足,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,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,怎么能够要求它(日行)千里呢?

  不按照(驱使千里马的)正确方法鞭打它,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,听千里马嘶鸣,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,拿着鞭子面对它,说:“天下没有千里马!”唉!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?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!

作者简介

  韩愈(768年-824年12月25日),字退之,河南河阳(今河南省孟州市)人,自称“郡望昌黎”,世称“韩昌黎”、“昌黎先生”。唐代中期官员,文学家、思想家、哲学家。

 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,被后人尊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首,与柳宗元并称“韩柳”,有“文章巨公”和“百代文宗”之名。后人将其与柳宗元、欧阳修和苏轼合称“千古文章四大家”。他提出的“文道合一”“气盛言宜”“务去陈言”“文从字顺”等散文的写作理论,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。有《韩昌黎集》传世。

常考题型

  1.本文的中心论点(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)是: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(领起全文作用)

  2.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:祇辱于奴隶人之手,骈死于槽枥之间,不以千里称也。

  3.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: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。

  4.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(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)食不饱,力不足,才美不外见,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。

  5.食马者“不知马”的具体表现(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)是:策之不以其道,食之不能尽其材,鸣之而不能通其意。

  6.对“食马者”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: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,安求其能千里也?

  7.表现“食马者”以“知马者”身份叹息(统治者平庸浅薄,愚妄无知)的语句是:执策而临之,曰:“天下无马!”

  8.全文的主旨句中心句(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)是:其真无马邪?其真不知马也。(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)

  9.有一位名人曾说过:“世上不是没有美,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。”由此我们可想到《马说》的一句话:“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”

  10.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(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)的句子是:马之千里者,一食或尽粟一石。

  11.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(怀才不遇的人发的感叹):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

  12.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: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

  13.文章最能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、愚妄无知的句子是:执策而临之,曰:“天下无马!”

  14.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:其真无马邪?其真不知马也。

  15.结合全文,谈谈成为“千里马”的必要条件是什么:

  (1)要具有良好的资质或才能;

  (2)后天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精神;

  (3)要能遇到善于识别人才的伯乐。

上一篇:合力不变夹角越大分力怎么变化

下一篇:证明不等式的方法

相关阅读
最新更新